1)265 0265.#_帝王之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几日清闲下来,崔季明只听闻裴森被押来了郓州,中原腹地的叛军算是彻底的平了。殷胥不肯手软,不少败逃向北边关外、向南地江浙的叛军,他也不计代价要全部斩灭。崔季明倒是理解他这种手段,毕竟王道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,若是裴森、于空韬手底下的小将一个个都能有好日子了,不知道多少人拥点兵就想反。

  像崔季明这样的“叛军”身份,如今战争结束,殷胥割了她近四万的兵力。若是真的叛军头子,怕是已经要跟朝廷翻脸了。她倒是无所谓,拥兵过多今日看来是好的,但往长远来也未必是好事。她自己养出来的兵,用来给大邺,也算是符合她的期望。

  她手底下的将士大多守城经验丰富,又出生在黄河两岸,懂这里的水土人情,用来编制成小军镇或者是守城,十分合适;又有不少脾气桀骜、蔑视朝廷的小将,再往上混迹容易过度膨胀,崔季明敲打了这么久都没敲服,往后只会给她带来麻烦,这些人就不能给他前途了。

  更何况殷胥显然也想改军制,肃宗一次改革没能釜底抽薪,反而使情况恶化。到了他,就需要趁着这场仗,把境况改一改了。

  她只是感慨,有时候看着历史书上,总觉得是高高在上对皇帝的种种措施进行评判,把恶劣的影响和后果说的头头是道,好似当时的皇帝就如此盲目浑然不知似的。

  高祖时期,以大营的设置来削弱地方军权,到了肃宗又整改府兵制度,仍然藏污纳垢,在叛军大旗一立起来的时候,各地都冒出了兵来。也未必不知道自己的改革有漏洞,而是想前进,就只能妥协。

  殷胥下一步,必定还是要让兵权更往中央走。大营制度实施得还算不错,也证明他定点放置名将带精兵的模式没有错,大营数量不多,还方便了朝廷对于这几座大营监督和培养。只是原先,大邺内部各个州城的地方将领位置高于刺史,怕是以后要再降一级,甚至有刺史代领都有可能。

  幸而大邺尚武,文武官员并无界限。文官若想要做到高位,没有年轻时候带兵打仗的经历,是必定会被人诟病的;武官做到顶尖,没有个读书的功名在头上,也往往会被人叫做莽夫。部分州县让刺史领兵,虽有不妥,问题却不至于太严重。

  崔季明在郓州参加了几次小朝会,有不少人提出想让地方武将缩短任期,在这里干两年就调到下一个地方。这法子来抑制州城的兵权,却疏离了主将和士兵,搞的主将连手底下的兵都不认识就调到下一个城池去了。这才是真的问题太大。幸而她还犹豫着要不要开口,殷胥就给拒绝了。

  他虽然不想让内部再起乱,却也知道不能让内陆不多的兵力再完全失去战斗力。

  如此一来,崔季明手下的几万士兵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tmtb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