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471章 新的黄河_大逆转1906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就将其河道淤塞,不少大河就是这样被先变成小河,最后直至消失。

  自从有明文记载的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,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,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。其中决口、改道不计其数。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,在北抵天津、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,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。

  伴随着对周边河道的蹂躏,黄河给两岸民众带来了无数次洪灾,自唐以来,几乎每隔三年就有一次大的溃堤泛滥,其他小规模的溃堤决口几乎年年都有,而中下游的悬河态势几乎时时刻刻威胁着两岸的民众,根据考古发掘显示的洛阳城下,竟然还有六七层各个时期的洛阳旧城遗址,洛阳几乎是和黄河的河道同时在长高。

  自俺大清中期以来,黄河下游的决口日渐频繁。据统计,清初至鸦片战争近200年间,黄河决口达361次,平均约每6个多月一次,与明代平均约7个月决口一次相比,总体来说可谓每况愈下。

  在原时空的一段时间,有种似模似样的流言,说黄河之所以经常改道,是因为滥砍滥伐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的。但这种说法并不正确,至少并不完全。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确实有一定影响,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黄土高原本身,黄河自古以来就是泥沙含量甚大。因为整个华北平原几乎都是黄河冲积出来的,当然海河、滦河等水系也有些许贡献,但比之黄河还差得很远。华北平原形成的那个时候,别说人类,就连猴子都没有出现。

  也就是说,哪怕完全按照自然规律,哪怕把人类全部赶出黄土高原,也不能彻底解决黄河决口和改道的问题,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管齐下:从下游开始制造人工新河道,黄土高原地区大量建造淤地坝,并退耕还林还草,全面改变农业结构。

  几千年来,中国人就一直在与黄河较量,可直到23世纪初才算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。这倒不是说之前200年的技术解决不了,也不是想不到怎么去做。其实类似的方案很早就有了,只是成本太高,社会影响太大,历届政府都下不了这个决心。于是就一直将就着对付,直到后来实在对付不了啦,才痛下决心彻底治理。

  但文总没有这个耐心等到几百年后才去解决,而且这种事情是越早越好,越早社会影响越小,越早涉的东西越少。所以他领导的科社党政权从很早开始就在着手了,虽然新中国的黄河治理工程正式开工是在1912年2月,但相关的各种筹备工作却是在文德嗣穿越过来后没多久就开始搞了。

  1906年10月文德嗣就派出了无人勘探飞行器,沿着黄河和明清旧河道飞了几圈,得到了很多相关数据。翌年又派了一批生化人科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tmtb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