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)第十三章 态度的转变_我的大明新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稍微少一点而已。

  众人落座,右手第一位的杨士奇率先代表众属官问出了他们最关注的问题。“殿下,臣等观察此议事法则,可谓是环环入扣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则,将大臣议事限制在合理的框架之内,但是为何,却让臣等自主平衡?”

  杨士奇的问题,也代表着几乎所有大臣的疑惑。

  在所有人看来,皇上才是天经地义的裁决者,平衡者,但是现在,为何皇上会主动放弃这个权力。

  这种主动让步,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,这里面代表的意义,远远超过了法则本身。

  如果能够因为自己受到一些限制,让皇上放弃更多的权力,他们甚至宁愿法则更严苛一些。

  但是被动放弃和主动放弃完全是两码事,皇上现在主动退让,还让大臣们觉得这里面是不是有陷阱。

  这可是以强硬著称的一代大帝啊!

  但是,所有人都没有发现这里面的陷阱或者说阴谋。因为这件事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,无非就是皇上厌烦了每次大朝会上无休止的争吵,所以拿出了一套规矩来限制。

  大臣们可以反对,但是在皇上的强硬手段下,他们这些人再不甘,最终还是会接受的。

  所以说,根本不需要什么阴谋。

  那么这件事就变的不是那么简单了,因为这种主动放弃权利的意义何在?

  朱瞻基当然不会直接说这只是一场变革的最开始,他们故意放弃一点权力,只是为了让所有大臣入局。

  只要大臣们入了局,今后的形势就会更加有利于皇室,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,收回拳头,是为了更重的打出去。

  而且他也有信心在登基之后,将这部分放弃的权力重新限制起来。

  在历史上,大明是文臣统治的“黄金时代”,他们垄断了皇权,让嘉靖,万历几十年不上朝都不影响大局。

  这种皇权衰落,文臣当权虽然被一帮文臣自吹自擂太平盛世,却让大明变成了一个畸形的独腿。大明因此在繁华中摇摇欲坠,被轻轻一推,就倒塌了。

  从朱元璋时代开始,罢免胡惟庸丞相之职,就开始了跟文臣的百年斗争。

  朱棣杀方孝孺,扶持內监,无不是在遏制文臣的争权。

  朱瞻基的英年早逝,让这场斗争进入了尾声。他死后儿子还小,三杨因此占据了皇权与文臣斗争的上风。

  一场土木堡之变,勋贵阶层,內监势力全部倒下,皇权旁落,以文臣的大胜结束。

  也就是说,现在不管朱棣,朱瞻基如何防范,这种斗争是不可能停止的。

  也正是因为这样,文臣们才对皇上主动愿意放弃一部分权力感到诧异和恐惧。

  但是因为朱棣和朱瞻基抛出来的议长一职,在大臣们眼中这就是一个变相的丞相,让所有人变的兴奋,才掩盖了这一点点恐惧。

  相比可以拿到手的权力,一点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tmtb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