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七五章 争功(四)_新顺1730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生员的年纪,也要进二十了。到时候分斋去学,一来恐怕晚了;二来还要从头开始学实学的通识、道理,如何及得上那些自小就为了‘中午管一顿饭、学会解几何题目赏二斤肉’那样的贱人实学学出来的人?”

  说到这,幕僚也不得不承认一些事。

  实学,或者说杂学,被刘钰这二十年搞得已经相当复杂。即便说从六七岁开始学起,真的能学明白,也得下极大的功夫。而且很多纯粹是熬人的手段,比如无休止的解算术题目、背诵一些稀奇古怪的通识,论要下的功夫,这的不啻于自小熟读经书。

  幕僚的意思就是说,真到了童生试之后,再于官学搞分斋教育,实在是来不及了。

  可要是,那些学杂学、实学的,也能通过分科考试,得到生员身份,只怕不只是江苏,而是全国的生员都要罢考抗议的。

  朝廷已经有个武德宫学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了,现在连生员都可以通过这些乱七八糟的学问考取了,那你大顺不想当这个天子,我们找别人来当。

  然后,幕僚又道:“如果,自小就开办一些夹杂实学的课堂……这考秀才、考举人、中进士,难道也要考这些实学学问?若不考,谁人肯学?”

  谷/span“是以,就算官学搞分斋教育,入学年轻的十七八、年长的四五十,竟要他们再去和那些自小学实学的争竞?”

  “正经学问不及人、实学学问亦不及人,都是一知半解。又有何用?”

  “那还不如不改,朝廷就花钱养着就是了。”

  对这个问题,林敏也确实头疼。

  现在被刘钰这么一搞,在学问上,出现了严重的割裂。

  家里穷的,为了将来有个稳定的工作——比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科举,去学点实学当会计、当翻译、当船员什么的,几率怎么也更大一些。而且关键是还管饭,刘钰和一批新兴商人每年投不少钱搞实学教育——这些家里穷的一般会选择专门的实学小学堂。

  而但凡家里有点钱的,肯定想着获得一个特权身份。读私塾、请西席、去家学族学,读到十六七岁参加县试,不就是为了这个吗?

  而且,幕僚其实已经说的很委婉了:就算官学搞分斋教育,找工作也不好找。人家真正需要实学学生的,比如垦荒公司要学农学种棉花的,是脑子有病啊,不去专业的实学学堂招聘,去招这些官学分斋的半吊子?

  要在官学搞这种分斋教育,实际上就是培养出一大批半吊子,那实际上还是啥用没有。

  假装好像是有所改革,但实际上根本没有意义,实在是流于形式。

  而流于形式的目的,又必然是为了形式,那这种形式又得不到半点政绩,根本没有用。

  既如此,改之为何?

  这幕僚又道:“如今苏南各地,各式实学小学堂,不下数百座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tmtb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