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八二四章 志向_新顺1730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总结的十分到位。

  后半段让他们去传播圣教,这个不提。

  前半段的意思,则还是两边的根本矛盾。

  刘钰的意思就是,男耕女织、农主工商副这个情况,是不可能持久的。所以你们如果试图设计未来,而不是复古,那么就该尝试在乡社发展工商业,一种与之前和现在刘钰搞得那种都不同的、乡民参与而不受商贾盘剥的工商业发展模式。

  因为,土地问题,从更宏观的角度看,只是一个向未来过渡的问题。

  过渡、转型,都可以。

  就像江苏的改革一样,不管是动部队也好、抓流放也罢、熬过这个最艰难的转型期,还是要考虑未来的。

  未来在工商业上,你们还是花点心思,尝试一下农村发展工商业的路线吧。

  而土地问题,你们其实已经走到了旧时代的尽头了,不可能超越王源提出的那一套“惟农有田”的东西。

  可有田之后呢?

  是男耕女织?

  还是农业配村社工商业?

  说到底,还是两边对未来的分歧。

  江苏的特殊情况,使得这个属于未来一代人的分歧,早早在淮南地区展现出来。

  要种田,得买豆饼肥田。

  以现在的价格,一石豆饼洒在田里,增产的绝对比一石豆饼值钱。

  谷怳/span买关东的豆饼,能靠原本的男耕女织吗?

  哪怕进阶的男耕女织配新织机的模式,那铁轮织机死贵死贵的,而且恶心的期货交易又让个人很难拿到合适的棉纱。

  生产效率的提升,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的明显。

  原本,有童谣:四人纺、一人织。

  如今升级的织机,靠原本框架的改良纺车,要十六人纺、一人织。

  全靠自给自足这一套,一个大村社自己都无法完成男耕女织的全套循环。

  至少在运河两岸的村子,想要富裕,只能作为苏南地区的附庸而存在。

  如信上所说,趁着基建完成的机会,搭车转型。晚了就没机会了。

  可转型之后,实际上这个乡约乡社原本的意义就不存在了。

  因为,江苏模式是不可能在天下推广的。

  他们立志解决的,是为整个儒家文化圈找一条出路。一旦转型,也就意味着,从普遍性,变成了特殊性。

  不是所有地方,都有运河、港口、资本、广大的外部市场的。

  刘钰这封信,实则是给他们指明了三条出路。

  如果是为了现实,延续颜元、李塨、王源等人指望着地主自发献田的方式,那么请不要在淮南这种压根没有这种主要矛盾的地方尝试。

  去河南、陕西,去那里的村社,尝试一下乡约、乡贤这一套,在不暴力解决的情况下,找出一条有地主存在的乡村“富而后教”之路。

  如果是为了未来,那么就放弃这种空想,假定未来,工商业必定能容纳更多的人口、工商业的权重也会如南通附近村庄一般“主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tmtb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