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六十章 张家来人_从明末开始生存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高等文明科技的,水泥质量那是‘杠杠的’,绝不会出现使用时,水泥和沙子相看两厌,泥是泥沙是沙,两者不黏在一起的水泥产品

  生产水泥的机器,大件的可以铸造,一些精密的关键轴承等部件,只好动用了制造机,好在只是简单制造一些零部件,消耗极少

  没想着以后靠水泥卖钱,所以机器也是制造的很小,几乎就是实验室级别的了,每天也就生产几千斤水泥,想干个大点的工程都供应不上

  生产量虽小,可生产出的水泥质量却很高,用这种黑科技配方生产的水泥,所建的房屋质量,不要说五十年、七十年,就是五百年、七百年,房子也倒不了,真的可以做到传承百代,子子孙孙无穷匮也

  伟人都说过,人多力量大……

  在钢练出来后,随着干活工具的升级改进,整个山谷很快就大变样了

  以前杂草灌木丛生,地势高低不平的山谷,现在道路平坦,阡陌成片,沟渠畅通……,要是再盖好房子,一幅田园画卷就完美了

  没看在山谷里干活的流民,好多都不想要工钱了,想留在山谷给文启东当佃户

  这个给流民们工钱,是在流民们都熟悉自己的活计后,文启东为了后续打算,专门给干活的流民添加的

  几百名流民,山谷的活干完后,怎么办?

  直接撵走?……,别开玩笑了,请神容易送神难……

  几百流民,在这山谷里,有活干,又吃了几个月的饱饭,最后没活了,没饭吃了,又身无分文的,再赶他们去做朝不保夕的流浪人员?

  到那时,就会发现,流民们没那么好说话了

  给他们讲道理?,啥道理都不可能说的通,在没有希望,注定还会饿死面前,‘掌心雷’就是再厉害也没用

  古代各地的县城、州城,为什么害怕流民聚集,就是怕来了就不走了,一个安置不好,就是民乱

  给了流民们工钱就不一样了,在这吃饱喝足身体养好了,手里再有了钱,以中国农民故土难离的秉性,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回老家

  至于那些不要工钱,不想回老家的,只是少数不说,本人一定还有其它原因

  不论哪种情况,文启东统一的答复是看表现,表现好的,山谷建设完成后,可以酌情考虑

  山谷里一口气平整出来几百近千亩地,光靠在洛阳招的那二三十人,肯定种不过来,时间长了就会又荒废了

  适当的留一些种地的,打理好山谷的同时,也能让山谷有人气一些

  一切的想法,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,为了建好自己的道观,折腾了两个月下来,文启东已经快没钱了

  从蒲州走时,在张家银窖里‘拿’的几万两银子,这前前后后的办事花下来,消耗的差不多了

  这还是钢筋水泥都是自己造,砖瓦也是自己烧的情况下,就是这样,银子还是如流水般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tmtb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