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39章 科举大考来临_大唐第一废物王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长安城。

  街边的茶馆,路边的教坊,几乎每个大街小巷皆是传颂着李运的诗篇,他在两仪殿内现场作诗,被朝堂印发成诗集,一时间成为了市面上炙手可热的书,甚至一书难求。

  上至庙宇高堂,下至市井流野,但凡是读书者,无不将此诗集反复诵读,而每每品之都会发现,李运的诗的意境之深,悠长回味。

  有相思情浓,有沙场点兵,亦豪放洒脱,总之风格迥异,令闻读者咋舌称奇。

  为此,李运更是被当代文人称之为“诗神”。

  可以说,如今的李运已然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,没有人再敢说他是废物,他乃是当之无愧的诗坛大家。

  外界流传的沸沸扬扬,李运则是躲在府内偷得浮生半日闲。

  这段时间,林清竹几乎住在王府,每日按照李运制定的课程学习,不得不说,李运的方法却有成效。

  自从将长孙冲杀了之后,李运便少是出没国子监,对他而言,去与不去似乎无伤大雅,毕竟以他的文学成就,只怕连国子监的老师都甘拜下风。

  而最最令人费解的是,以李运的文采,足可在天字班笑傲群雄,然则他偏偏选择了黄字班,实在令人费解的很。

  不过,对于天才学生,商行舟总是充满了谅解,他不愿在天字班学习,那便由他而去,来不来学校,也随他便,谁让李运是天才呢。

  弹指一挥间,时间如白驹过隙,从指缝间匆匆溜走。

  三年一度的科举大考,也正式拉开帷幕。

  来自五湖四海的各地考生们纷至沓来,齐聚长安城,科举考试对于天下学子们可是鲤鱼跃龙门的机会,错过后便要等待三年,尽管最后登榜录取者不过寥寥数十人,可他们就是为了少有的名额,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及第登科。

  这不,科举大考定于三日之后,可长安的各家客栈近乎饱满,来往的人群更是比平常多了十几倍,至于找不到客栈的文生则只好住在马棚当中。

  而在大街上,文生们的身影很显然多了起来。

  ……

  由于李世民说过,他要让自己的皇子们跟天下的文生们比一比,到底是谁更厉害?作为贞观年代的第一次科举大考,其膝下成年的皇子们全部以化名参加。

  不准暴露皇子们的身份,考试当天,他们便是普通人,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子。

  对于长安的贵族子弟们而言,他们已然是幸运的,诸如寻常人家子弟,需得参加乡试、会试等层层选拔才有资格来到长安参加最后的大考,每一层的选拔都是浪里淘金,所以来到长安参加科举之人,基本都是当地学霸级别的人物。

  而贵族子弟则省却了这些繁琐程序,直接参加上京科举大考,可以说幸运多了。

  这不,一家名为“及第”的客栈,众文生们更在大堂内玩着文人们喜好的游戏,对楹联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tmtb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