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41章 世上第一个交卷的人_大唐第一废物王爷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跟现代不同,古代的考场是独立的房间,每一位考生都会在一间房间里面,这个房间便是他们鲤鱼飞跃龙门的尺寸之所。

  现代考试,以分科制作为考察重点,换算考试时间基本在一个时辰左右,而古代的科举制则是在独立的考房之中一呆便是两天时间。

  所在考房之中,考生们都被备上些许干粮,两天不出房间,这绝对是个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。

  威严的贡院,巡察的考官们走在栉次鳞比的考房过道中间,一双双犀利的眼睛巡查作弊之人。

  李运在天字号二排八号房间,考试过程中,他挥毫泼墨,笔走龙蛇,考查“明经”之要,便在于一个背诵。

  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完形填空,从古书上面摘录一段文字,空选出的句子便是考生们填写的。

  明经相对考生们而言,是比较简单的,因此在古代流传着一句话“三十老明经”,意思就是说三十岁考取明经科是年龄比较大的。

  明经是保分题,故能够参加科举大考之人,基本都会不会送分,而重中之重在于“策问”,所谓策问就如同行测论文。

  行测在于考生们的理解能力,诸如治国理政,行政之策等等,若仅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傻秀才,死读书,读死书的人,虽是文采斐然,却难以有着鞭辟入里的见解。

  而这恰是筛选人才的过滤网。

  李运奋笔疾书,旁人填写“明经”典语用了足足一天时间,而李运则是仅仅用了不足半天时间。

  他两世为人,脑海中的文学知识,就如同移动的百科,搜之即来,落笔即是答案。

  当他打开策问的题目之后,李运先是一愣,却见纸上赫然写着五个大字:“何以平西南。”

  此题观此便知,这是朝廷问策,该如何解决西南隐患的问题?

  此乃国策也,按照往届的考题来看,科举策问的题目大都是朝廷议论的政策,而议论的政策基本上都是朝廷已经有了明确办法。

  这对于皇子贵族们而言比较占优,毕竟朝廷决策,他们多少会有所了解。

  然则,今年的考题是“何以平西南”,李运可是知晓,西南乃大唐帝国的一大隐患,近年来,太宗皇子多次论证朝堂,想要觅得良策皆是无果。

  连朝中大臣们都想不出来的策略,却出现在策问的考题之中,这无疑是增加难度。

  尤其是李承乾、裴律师等人,他们看到题目之后,无不露出了难看的表情,李承乾身为太子,朝堂旁听,如何不知李世民多次议论此题。

  可论来论去,却是没个结果。

  “可恶,父皇这次的考题竟然是无果之策,这该如何论证?”

  李承乾暗自咒骂,若是其他政策,他大致熟知一二,可这个考题,连朝堂都想不出答案,他可如何下笔撰写?

  诸多皇子之中,大都陷入犯难境遇,包括李运看到此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tmtb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