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痹门_余毒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留二导。临卧服之。上编无赤芍药。多赤茯苓。详芍药酸收。不若茯苓清心利小便之为愈也。按此名肾沥者。形容胞中之气。痹而不化。水道滴沥不出。甚则结块阻塞溺孔。艰苦异常。乃虚热壅滞。膀胱气化不行所致。桑皮、螵蛸。咸为治肺而设。不可误认肾气虚寒而用温补之剂。若淋沥而静坐频数。临事相忘。睡则遗出不知者。方是肾气虚寒之候。又非此汤可治也。

  茯苓丸治胞痹小腹膀胱。按之内痛。若沃以汤。涩于小便。上为清涕。

  赤茯苓(一两)细辛(五钱)泽泻(五钱)肉桂(五钱)紫菀茸(一两)附子(炮。三钱)生地黄(一两)牛膝(酒浸。一两)山茱萸肉(五钱)干山药(一两)

  为末。蜜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五七十丸。食前米饮。临卧温酒送下。按此方。虽以茯苓通利为名。全赖牛膝、地黄、山茱山药调补津液为主。更需桂、附之辛以行牛膝、地黄之滞。深得若沃以汤。涩于小便之旨。其用紫菀者。上滋化源。下利膀胱也。妙用更在细辛一味。开发上窍。专主上为清涕而设。九味相配成方。更无遗议。世本尚多黄、白术、甘草、芍药、花粉、半夏、防风、独活等。味不特滋繁。而且滞气耗阴。因从上编削去。

  巴戟丸治胞痹虚寒。脐腹痛。溲数不利。睡则遗尿。

  巴戟(去骨)生地黄(酒焙。各两半)桑螵蛸(切破。炙)肉苁蓉(酒浸。切焙)山药山茱萸肉菟丝子(酒煮。各一两)附子(炮)肉桂(勿见火。各五钱)远志(甘草汤泡。去骨。四钱)石斛(去根。八钱)鹿茸(一对。酥炙)

  为末。炼白蜜丸。梧子大。每服三五十丸。空心卧时米饮、温酒任下。羊肾汤亦佳。黄丝汤尤妙。按巴戟丸。治胞痹虚寒之候。详溲数不利。当是膀胱热壅。何以见其虚寒而用桂、附、巴戟、苁蓉、鹿茸等大热之剂。当知其人肾气久虚。寒气乘虚而入。所以脐腹痛。巨阳之气化不行。纵溺积郁化为热。非温补不能蒸动气化。因仿佛地黄饮子之制。稍兼生地、石斛为假热之使。不必更用利水药也。上编止十二味。世本尚多杜仲、续断、龙骨、五味子等药。得无转助酸收之患乎。

  巴戟天汤治冷痹脚膝疼痛。行步艰难。

  巴戟天(二钱。去心)附子(炮)五加皮(酒洗)石斛甘草(炙)茯苓当归(各一钱)牛膝(酒炒)川萆(盐酒炒。各钱半)肉桂防风防己(酒洗。各五分)生姜(三片)

  水煎。空心温服。

  黄桂枝五物汤(桂枝汤下)甘姜苓术汤(即肾着汤理中汤下)桂枝芍药知母汤(桂枝汤下)越婢加术附汤(麻黄汤下)神效黄汤(保元汤下)指迷茯苓丸(二陈汤下)二陈汤(方祖)导痰汤(二陈汤下)桂枝附子汤(桂枝汤下)乌药顺气散(中风门)防己黄汤(方祖)活络丹(膝痛门)五苓散(方祖)当归拈痛汤(湿门)附子丸(膝痛门)三痹汤(腰痛门)蠲痹汤(臂痛门)虎骨散(腰痛门)补中益气汤(保元汤下)安肾丸(虚损门)越婢汤(麻黄汤下

  请收藏:https://m.jtmtb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